《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這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情回望,更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向的精準錨定。
誠信與廉潔,看似分屬社會與政治兩個場域,實則是文化基因里的“雙螺旋”。從“人無信不立”的古訓到“清官拒賄”的典故,中華文明早已將二者熔鑄于精神血脈。誠信覆蓋普遍群體,作為社會的“黏合劑”,小到鄰里守諾、大到市場公平,構建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網絡;廉潔聚焦黨員干部,作為政治的“防腐劑”,從“公生明,廉生威”的警言,到“打虎拍蠅”的實踐,始終守護著公權力的純粹性。二者承載千年基因、肩負當下使命,相互交織、彼此賦能,共同筑牢社會信任與政府公信的基石。唯有同頻共振,方能夯實國家治理的文化根基。
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需把握教育引導與制度約束的辯證統一。若將誠信比作社會運行的“潤滑劑”,廉潔則為政治生態的“凈化器”。誠信缺失則社會信任崩塌,廉潔缺位則公權力失范,二者缺一不可。以文化人、以制管人、以行踐諾,弘揚誠信廉潔文化,需堅持教育引導與制度約束同向發力:以思想浸潤凝聚價值共識,以制度剛性劃定行為邊界,更以多元傳播讓理念融入日常。在 “十五五” 實施進程中,唯有將其融入社會治理各領域、貫穿日常生活各環節,方能讓誠信之風吹遍大地、廉潔之氣浸潤人心。
誠信是廉潔扎根的社會土壤,無誠信則廉潔如浮萍失根;廉潔是誠信高揚的引領旗幟,無廉潔則誠信似斷線風箏。廉潔絕非被動避責的“自保之舉”,而是融入血脈的價值堅守。這既需文化“軟浸潤”滋養心田,更賴制度“硬支撐”立規明矩。軟浸潤可具象為校園誠信課上的案例剖析、社區“最美誠信人”評選,讓崇廉尚信融入日常;硬支撐則體現為“信用積分”與貸款優惠掛鉤、黨員干部廉政檔案動態更新,讓守諾者得便利、越線者受懲戒。教育引導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堤壩,制度約束劃定“不敢腐”的行為紅線,二者如車之雙輪,方能推動誠信廉潔從“外在要求”化作“內在追求”,最終沉淀為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
誠信廉潔的文化氛圍,最終要落腳于個體與社會的良性互動。這就需要場景化浸潤與常態化引導:校園課堂塑價值、文藝作品傳情感、典型案例樹標桿,推動理念入腦入心。對普通公民而言,誠信作為立身之本,從按時履約到坦誠待人,每一次微小堅守都為社會信任添磚加瓦;對黨員干部來說,廉潔作為從政之要,從慎獨慎微到秉公用權,每一次底線選擇都為政治生態注入清風。當個人守信成習、干部廉潔成覺,便帶動政風社風民風家風向上,繪就“人人講誠信、處處守廉潔”圖景。這既是文化建設的成果,更是社會進步的動力。當誠信如呼吸般自然、廉潔似血脈般流淌,我們就能以清風正氣奔跑在“十五五”的征程上。(林偉)
- 2025-11-24【好評中國】實施體質強健計劃,讓每個孩子都能跑贏未來
- 2025-11-24【好評中國】務實破解“人才夠多不夠用”難題
- 2025-11-24【好評中國】堅守初心使命,激蕩教育力量
- 2025-11-24【好評中國】主動作為,守好實體經濟根基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