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增強學生體質是一項重大系統工程。要完善部門協同機制,教育、發展改革、財政、機構編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和體育部門要各負其責、形成合力。”
體質健康,從來不是簡單的“身體指標”,而是教育是否回歸本真的晴雨表。從基礎教育階段“每天2小時綜合體育活動”的硬約束,到高校“144學時體育課程”的嚴要求;從“一校一品”的體育文化培育,到“監測—干預”的精準服務支撐,《意見》的20條舉措覆蓋教學、評價、師資、設施等全鏈條環節,每一項任務都緊扣“讓體育真正融入成長”的內核。這種全鏈條的系統思維,既破解了教育生態中“重智輕體”的慣性積弊,也扭轉了學校體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的實踐困境,讓體育真正成為滋養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載體。
長期以來,學校體育陷入“碎片化”困局——要么僅滿足于課時數量的簡單保障,要么局限于學校場域的孤立推進,既影響了體育育人的整體實效,也制約了學生體質健康的可持續發展。《意見》的出臺,讓體育不再停留于單一的課時安排,而是深度融入人才培養全鏈條;不再只是學校的“獨角戲”,而是構建起家校社協同的育人網絡。特別是《意見》既體現頂層設計的系統性,又注重基層落地的可操作性:既強調“面向人人”的普惠性,要求“班班有活動、周周有比賽”;又兼顧“因材施教”的差異性,探索體育人才“縱向暢通、橫向融通”的培養機制,實現了普及與提升的辯證統一,讓體育真正滋養青少年全面發展。
再好的政策,落地都需要破題。體育與教育“兩張皮”的癥結,在于長期存在的“各自為戰”壁壘。學校要摒棄“重形式輕實效”的做法,讓體育課真正“活起來”“實起來”;家長要走出“重學業輕健康”的誤區,成為孩子體育鍛煉的陪伴者與引導者;政府部門要強化統籌協調責任,推動體育場地共享、師資力量互補、社會資源整合。正如《意見》中所明確的,這是“一項重大系統工程”。唯有教育、體育、財政等多部門協同發力,家庭、學校、社會三方攜手,才能形成“人人關心學生體質、人人參與體育育人”的良好氛圍。
實施體質強健計劃,讓每個孩子都能跑贏未來。《意見》的出臺,既是對教育本質的回歸,更是對未來發展的使命擔當。其最大價值,不僅在于搭建了清晰的實施框架,更在于向社會傳遞強烈而清晰的信號:健全的人格離不開強健的體魄,優秀的人才必然離不開身心協調發展。讓每個孩子擁有強健體魄,不僅關乎個人幸福,更關乎國家未來。以體質強健計劃為起點,家庭、學校、社會協同發力,定能讓每個孩子在陽光下奔跑、在運動中成長,既有強健的體魄,更有健全的人格。因為我們深知:一個民族的明天,不在試卷的分數里,而在孩子們的腳步中。(林偉)
- 2025-11-24【好評中國】務實破解“人才夠多不夠用”難題
- 2025-11-24【好評中國】堅守初心使命,激蕩教育力量
- 2025-11-24【好評中國】主動作為,守好實體經濟根基
- 2025-11-24【好評中國】培養造就更多更優秀的人工智能青年人才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