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伴著祁連山的蒼茫景致與張掖的靈秀風光,“全國網絡普法行·甘肅站”活動采訪團,深入甘肅省祁連山林區法院巡回辦案點、黑河林場生態環境司法修復基地。采訪團一行實地探訪司法保護一線,既聚焦祁連山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協作機制的健全完善,也為深化祁連山環境資源審判專業化建設探索實踐路徑。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黨的十八大以來,這一科學理念始終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與根本行動指南,為守護生態底色、推動綠色發展錨定方向。
二十載櫛風沐雨,甘肅省張掖市始終將祁連山生態環境整治置于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列為全市“天字一號”工程,以久久為功的堅守探索實踐,成功走出一條生態顏值持續提升、人氣活力不斷集聚、發展效益穩步增長的綠色發展新路徑,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煥發出蓬勃生機。
作為生態資源富集之地,張掖同時擁有祁連山、黑河濕地兩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獨特的地理風貌與生態系統在此交融共生,讓“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的深刻內涵得到了生動而集中的體現。

祁連山林區法院副院長陳海軍告訴記者,自2021年6月掛牌以來,祁連山林區法院山丹馬場巡回辦案點已就地受理刑事、民事、行政及公益訴訟案件31件。巡回辦案點只有80余平方米,雖然“借住”在派出所,但法庭里卻“五臟俱全”——審判法庭、調解室、辦公室、法治宣傳角一應都有。依托“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平臺”和“12368”熱線,巡回法庭實現了跨域立案、網上立案、電子送達“一網通辦”。
保護綠水青山,懲罰從來不是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讓被破壞或侵害的環境資源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與修復。
陳海軍告訴記者,祁連山林區法院巡回辦案點聯合山丹馬場建成“恢復性司法實踐基地”,設立補植復綠、草原管護、野生動物救助3個功能區,累計督促責任人補植云杉、祁連圓柏2.3萬株,修復草原2600畝。

在環境資源審判實踐中,祁連山林區法院始終樹牢“兩山”發展理念,將打擊環境資源犯罪、懲戒環境資源破壞與生態環境修復相結合,在充分考量地域生態環境特點、當事人經濟承擔能力等各方因素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生態環境修復方式,構建完善“刑事制裁+民事賠償+生態補償”的生態修復機制,以補種復綠、勞務代償等多種修復性責任承擔方式,將“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修復”的原則落到實處,同時探索建立“生態修復+碳匯賠償”的生態修復模式,健全森林碳匯賠償機制,最大限度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努力實現法律效果和生態效果相統一。
今年6月份,祁連山林區法院在審理一起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中,創新采用“野生動物保護+碳匯認購”替代性修復模式,引導行為人自愿認購238.1噸(2.5萬元)林業碳匯量,替代性修復其破壞的生態資源損失。該案是祁連山林區法院首例“以碳代償”野生動物生態價值損失的案件。
該案中,祁連山林區法院創新適用“碳匯代償”這一替代性修復機制,突破了傳統生態損害賠償模式,通過引導賠償義務人自愿認購與損害程度相當的碳匯量,既實現了生態修復責任的有效履行,又促進了碳中和目標的達成。
下一步,祁連山林區法院將從三方面深化生態司法實踐:持續推進環境資源審判專業化;完善“生態修復+碳匯賠償”機制;拓展生態損害賠償多元路徑,強化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通過系列舉措,推動構建“破壞——擔責——修復——共贏”的生態治理閉環,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司法支撐。
- 2025-08-26e法耀隴原丨甘肅酒泉:智慧警務再升級 織密反詐防詐防護網
- 2025-08-25e法耀隴原丨從“多頭跑”到“一扇門” 打造基層治理“酒泉樣本”
- 2025-08-25【e法耀隴原】打破“坐堂問診”模式 酒泉市肅州區綜治中心“一站式”為群眾解“疑難雜癥”
- 2025-08-25【e法耀隴原】網絡普法“碼”上行:蘭州市西固區金城公園探索“線上+線下”普法新場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