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規劃建議中提出,要“完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強跨區域統籌布局、跨方式一體銜接”。宏觀的設計,往往會落在具體的事物上來。中歐班列,這支穿越大陸的“鋼鐵駝隊”,用十余載光陰,從最初單一的運輸連線,織就了一張覆蓋廣泛的物流網絡,更在世界的經濟版圖上,刻下了合作共贏的深刻印記。它不再僅僅是一條通道,而是化身為一股蓬勃的力量,以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之作為,為跨區域的全球經濟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回溯其歷程,這是一幅從“點”到“網”,不斷拓展延伸的壯闊圖景。從重慶團結村站的首發探索,到如今西安、重慶、鄭州等多地集結中心星羅棋布;從最初通往歐洲的單一試探,到如今東、中、西三大主干道并舉,南向新路徑持續拓展,連接起歐洲26國229城、亞洲11國超百城。這每一次線路的延伸,每一個節點的打通,都是基礎設施“硬聯通”的堅實腳印。國際港站電子屏幕上閃爍的干線,如同跳動的脈搏,實時反映著亞歐大陸經貿往來的熱度。這種“織網結鏈”的立體化格局,極大地增強了國際物流供應鏈的韌性與可靠性,讓曾經的內陸腹地,一躍成為開放前沿。
效率是物流的生命線,也是中歐班列魅力不斷提升的核心。口岸換裝時間以小時計,甚至實現“即到即辦”;全程時刻表班列的開行,讓跨國鐵路運輸擁有了如客車般精準的時效。這背后,是規則標準“軟聯通”的深層發力。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與中國·西安哈薩克斯坦碼頭的雙向投運,打破了傳統“過路經濟”的局限,開創了“樞紐對樞紐”的合作新模式。數據云端共享、業務在線協同,這些智能化、系統化的變革,使得集裝箱的流轉效率大幅提升,無效停留顯著減少。當運輸時間可預期、成本更可控,中歐班列自然吸引了越來越多高附加值貨源的青睞,其本身也從一種運輸方式,升級為高效物流體系的典范。
更為深刻的變化,在于中歐班列從“物流通道”向“經濟走廊”的華麗蛻變。它不再僅僅是貨物的搬運工,更是產業集聚的催化劑、經貿合作的加速器。在西安浐灞國際港,陜西康佳的洗碗機生產線與中歐班列集結中心近在咫尺,“中國制造”借此便捷走向中亞、歐洲。重慶的新能源汽車、鄭州的電子產品、義烏的小商品,都借助這條鋼鐵絲路,更深入地嵌入全球產業鏈。與此同時,哈薩克斯坦的面粉、格魯吉亞的紅酒、歐洲的精密儀器等“全球好物”也沿著班列回程,豐富了中國市場的選擇。這種雙向奔赴、貨暢其流的景象,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市場深度融合、資源優化配置的生動體現。那累計突破4500億美元的貨值,無聲地訴說著這條通道所創造的經濟價值。
超越經濟的維度,中歐班列更承載著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使命。中國—中亞國際人文旅游專列的開行,讓非遺技藝、文創產品、中醫藥體驗隨著車輪走向遠方,在商貿往來之余,播撒下文明互鑒的種子。它讓相隔萬里的人們,不僅成為生意上的伙伴,更成為文化上的知音。這種“心聯通”的力量,如同潤滑劑,讓國際合作的車輪運行得更加平穩順暢,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了溫情脈脈的底色。
中歐班列鋪“絲路”,鋼鐵動脈創共贏。中歐班列這道馳騁不息的鋼鐵洪流,是古絲路精神在當代的賡續與創新。展望前路,“十五五”規劃建議為提升中歐班列發展水平指明了方向。未來,深化“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構建“物流+貿易+金融+產業”的中歐班列經濟圈,將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車輪滾滾,向前的是班列,聯通的是世界,激活的是共同發展的無限可能。(張翔)
- 2025-11-24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鐵”動力
- 2025-11-20黃土高原上的“金紐帶”,開啟發展新篇章
- 2025-11-20干部“沉下去”讓破題良策“浮上來”
- 2025-11-20拓展“黨建+產業”促發展覆蓋面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