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天津舉辦。“何以中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等單位聯合主辦。“何以中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意在從細微處管窺新時代中國的萬千氣象,透過天津這個窗口,了解中國,宣傳中國。
天津作為一個河海交匯城市,既有豐富生態資源,也面臨著巨大的生態壓力。近年來,天津主動擔當作為,在河海治理與生態發展方面邁出了堅實步履,譜寫了一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河海共生的綠色發展交響樂。
天津,依海而生、向海而興,自古以來就因為河海交匯而孕育了多元文化,給這里的人民帶來了富足而多彩的生活。同時,也因地處“九河下梢”,承接了上游七省(區、市)70%的入海通量,導致其海洋生態系統極其脆弱。既要抓經濟發展,也要抓生態治理,面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面對近岸海域陸源的較重污染,天津沒有退路,而是迎難而上,打響了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從制定入海河流專項治理的“一河一策”,到深化“控源、治污、擴容、嚴管”措施,通過系統化治理、工程化推進,取得了入海河流水質和近岸海域水質協同提升的顯著成效。如今的天津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大幅提升,劣四類水質區范圍大幅收縮,走出一條陸海統籌、河海共治協同改善環境質量的成功路徑。
從近岸海域陸源治理,到城市藍天治理,天津的生態畫卷在向更廣的領域和更大的范圍延伸。藍天不是等來的,而是拼出來的。近年來,天津堅持問題導向,統籌產業結構調整和污染治理協同推進,建立移動源清潔化協調推進機制,加快建設新能源基礎設施,實施專項行動,著力構建清潔運輸體系。2024年,天津PM2.5年均濃度達到38.1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優良天數比率達到73.2%、同比提高9.6個百分點。通過扎實推進移動源污染防治工作,切實提升了群眾的藍天幸福感。作為北方工業重鎮,天津持續踐行“兩山”理念,將生態環保與美麗天津建設深度融合,以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通過強化協同聯動保障空氣質量、聚焦綠色低碳推進結構轉型、著眼美麗天津建設打造示范標桿、堅持改革賦能優化發展環境等方式,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奮力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天津篇章。
生態環境好不好,百姓最有發言權。天津是一座風景秀麗、充滿活力的城市。城市綠化水平高,海河觀光帶環境優美,處處體現出生態與人文的和諧共生。2025年上半年,天津市共接待國內游客13483.88萬人次,同比增長3.9%;1月至6月,全市國內游客旅游花費1437.61億元,同比增長12.1%;游客人均花費1066.17元,同比增長8.0%。當前,全球生態環境面臨嚴峻考驗,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環境污染等是許多國家共同面臨的環境挑戰。天津在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方面探索出的新模式和新實踐,不僅讓天津這座古老城市更加生機勃勃,而且也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天津樣本。美美與共,生生不息。讓中國方案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中釋放更大效能,攜手共建清潔、美麗、可持續的世界,天津交出了一份綠色發展的“高分卷”。(張若麟)
- 2025-08-13【好評中國】叩響“津津樂道”的民生發展之歌
- 2025-08-13【好評中國】在津沽大地解碼“何以中國”的文化密碼
- 2025-08-13【地評線】飛天網評:織密監督網,給農村“三資”戴上“緊箍咒”
- 2025-08-13【好評中國】津韻悠悠看中國,和合共生譜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