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航滿
我從上大學時就開始買書,至今已堅持近三十年,從最初的亂買一氣,到如今的有所偏好,始終都是興趣使然。故而我把寫談書的文章,看作一種樂趣。
早年買書,多留意名家推薦。那時,特別關注各種報刊的讀書版面和欄目,也會細讀一些書評文章,如果文章寫得令我動心,則是要買上一冊的。對于一些名家推薦的書單,更是特別留意。記得當年一本雜志有個《名家在讀》欄目,邀請諸多人文學者談論他們在讀的好書,還有一些報刊專欄,都是我買書的參考。互聯網興起后,我常在讀書論壇潛水,各路資深網友推薦的好書,令我大開眼界,受益多多。
我之買書,還有兩個特點。其一為“汗漫游”,即讀一篇自己感興趣的文章,往往會找尋這位作者的其他文章,如果也很好,便會買這位作者的書來讀,甚至一而再、再而三買好多著作來讀。這樣一路漫讀下來,收獲多多。例如,我曾留意止庵的讀書隨筆,后來又讀他的文集《插花地冊子》,那本書一度成為我買書的參考書單。另一個特點,則是“涸澤而漁”,就是自己喜愛的作者的書,各種版本都會找來,不計代價。我著意收集過汪曾祺和黃裳所出書籍的各種版本,特別是他們生前出版的自選集,盡量收藏齊全。從這些自選集中,可以感受到一位作者的變化,有些細微之處,只有在對照早年文集時才能感受得到。
過去我對書籍的搜尋幾乎是饕餮式的,逐步才形成了自己的偏好。搜集文人隨筆,是我一以貫之的喜好。這幾年,我又縮小了買書范圍,基本上限制在自己喜歡的作家著作和與北京城有關的文人筆記、與書相關的文集等方面。
我并不自視為藏書家,從所收集書的版本就可看出。我以為,一些舊書,當下已經有數個不同的版本可供閱讀,于是便不再執著于尋購老的版本。
關于某一地的記載,成為我搜集史料的參考。例如有一年我到北京房山云居寺游覽,購得一冊《云居寺老照片》,很有價值。今年初春,我又去海淀西山大覺寺,購得一冊《陽臺集》。這個集子,乃是對大覺寺歷史文化的記錄,其中收錄了俞平伯、季羨林和趙珩諸學者寫大覺寺的文章,讀來頗有風致。除名勝古跡外,關于北大燕園的記述也頗為有趣,可成系列地集藏。
與書相關的作品,讀來也常令我受益。過去很多年,我特別留意書話作品,那些買書、淘書、讀書和藏書的記述,有見識,亦有性情,讀來頗有身臨其境之感,每每令人神往。其中,謝國楨的《江浙訪書記》,鄭振鐸的《劫中得書記》,黃裳的《榆下說書》,孫犁的《書衣文錄》,以及唐弢的《晦庵書話》,都堪稱經典。還有陳子善的《簽名本叢考》,范笑我的《笑我販書》,韋力的《上書房行走》,潘小松的《書國漫游》,謝其章的《搜書記》,應奇的《聽歌放酒狂》,汪家明的《難忘的書與人》等,都各具特色。我還特別傾心谷林所寫的談書信札和讀書筆記。他們的每一本書我都搜來讀過,真是傾慕不已。近幾年,我還著力搜尋文人書法集,亦可看作另一種與書有關的作品,別具風味。這個藏書的專題說來亦話長,很是有趣,可擇日再談。
- 2025-08-28《翦商》作者對話二里頭考古學家,從殷商看早期中國的大變局
- 2025-08-25陳彥《主角》:于舞臺光影間,邂逅命運的詠嘆
- 2025-08-25圖書“眾籌”熱潮之下仍存隱憂 打造品牌是長久之計
- 2025-08-25《河山》巍巍:書大先生志鑄教育家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