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
作者:姚利芬(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
科幻閱讀、科幻影視、科幻游戲、科幻衍生品與科幻文旅,構成當前中國科幻產業結構的基本格局。其中,閱讀、衍生品與文旅板塊在2024年集中釋放出強勁的本土原創動能,帶動產業發展路徑由“外源引介”型的IP依賴模式,向以自主內容生成為核心的內生驅動機制轉化。科幻游戲領域的趨勢亦然:近年來,本土自研游戲在營收規模上持續優于引進IP。
除科幻影視外,其他四個領域均已呈現出本土原創力占主導的態勢。這一轉向標志著中國科幻產業文化自主性與產業主導力增強,由“接受—模仿”階段邁入“創造—引領”的新發展階段,產業生態正在朝向更具系統性、可持續性與創新性的方向演進。
科幻閱讀產業重心正由以譯介西方經典科幻為主的引入型模式,轉向以本土創作為核心的內容生成體系。這映射出新一代本土科幻創作者群體已在體量、活躍度與讀者吸附力上崛起,推動市場由“文本移植”走向“敘事自足”。與此同時,科幻文本的跨媒介轉化能力不斷增強。原創作品日益成為影視改編、游戲開發與衍生品拓展的策源地。在此過程中,IP價值鏈實現了從單一文本形態向多樣文化產品形態的系統延展,帶動出版業與文化創意產業間的深度協同。該趨勢重塑了科幻閱讀的內容結構,也加速構建出以原創IP為核心節點的復合型文化生產機制,提升了科幻閱讀在整個科幻產業鏈條中的牽引力與戰略地位。
盡管2024年中國科幻文旅產業整體營收有所下滑,但在該產業板塊占據核心地位的“主題公園科幻游樂項目”呈現出結構性分化。該現象反映出消費需求的在地化趨勢,亦折射出產業主體在內容供給與場景構建上的能動性提升。國內主題公園科幻游樂項目通過差異化布局和本土IP系統打造,推動敘事主題、場景建構與技術互動的深度融合。文旅形態也在從傳統的觀光型、機械型體驗模式,向開放式、參與型、沉浸型空間轉化。簡言之,文旅不單單是科幻IP的延伸通道,而是融合科幻想象、公共文化與商業系統的復合平臺。通過科技媒介的嵌入與跨界敘事的導入,科幻文旅場域實現內容生產、社群生成與文化消費的多重增值,亦步入從“場景消費”向“場景共創”的范式躍遷。
在全球化進程中,科幻產業承載了技術的表達,更關涉文化身份的建構。在長期以歐美為中心的科幻生產與傳播格局中,中國科幻主要承擔文化接受與產業承接的角色。中國科幻發展的核心動力在于想象力、技術賦能與模式創新,亦深植于文化主體性的覺醒與文化自信的提升。隨著本土原創勢能與在地敘事能力的不斷提升,中國科幻開始以“內容提供者”與“敘事建構者”的姿態進入全球視野,進而促動全球科幻產業結構由單極主導向多極共生演化。這一躍遷既是市場動態的自然演化,也是科技進步、文化自覺、產業結構升級與全球競爭格局變遷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陳海波 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祎涵
學術支持:中國科幻研究中心
- 2025-05-06【文化評析】今天,更需要深度閱讀
- 2025-05-06丹青現靈獸 紫禁賞和生
- 2025-05-06筆墨紙硯里的匠心傳承
- 2025-04-30《黃鶴樓》首句宋初已有“乘黃鶴”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