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壽寧縣紀委監委聚焦鄉村振興特色產業發展、惠農政策落實等情況開展監督檢查。圖為該縣紀檢監察干部在大安鄉大熟村走訪了解相關情況。 吳文沁 攝
在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向全國廣大農民和工作在“三農”戰線上的同志們致以節日祝賀和誠摯問候,充分體現了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
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是指導和推動“三農”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做好“三農”工作,要切實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暉。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體現了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深厚感情。如何深刻領悟其中的人民立場,不斷增強“三農”情懷?
我們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只有深刻理解了“三農”問題,才能更好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
——2020年1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張暉: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并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三農”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提供了總綱領、總依據和總遵循。
人民立場是“三農”工作的立足點與價值原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飽含著對“三農”的深厚情懷,體現了鮮明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這一立場深深植根于黨的性質宗旨,熔鑄于習近平總書記對國情農情的深刻洞察、對農民愁樂的深切關懷、對鄉村發展的戰略擘畫之中。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深刻揭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主體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農耕文明、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指出“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將“三農”置于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他多次強調鄉村振興“要充分尊重廣大農民意愿,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指出“推進農業現代化,既要靠農業專家,也要靠廣大農民”等,充分體現對農民主體地位的深刻尊重,而“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更是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論的當代實踐。
為民情懷是“三農”工作的思想基礎和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對腳下的黃土地“愛得深沉”。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他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黃土高原的溝壑間體悟“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在地方工作期間,在河北正定全面推廣大包干,推動“半城郊型”經濟發展,讓農民腰包鼓起來;在福建寧德,強調“扶貧先扶志”,倡導“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扶貧開發精神,有效改善山區農民的貧困面貌;在浙江親自部署“千萬工程”,開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壯闊實踐。到中央工作后,多次深入基層,去田間考察,進農家聽群眾心聲,作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的莊嚴承諾,舉全黨全國之力打贏脫貧攻堅戰。這種念茲在茲的為民情懷,正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最鮮活的實踐注腳。
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為指引,黨員干部要將人民立場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深知“三農”、心系“三農”,真正推動“三農”工作高質量發展。深知“三農”,要夯實調查研究基本功。“三農”工作千頭萬緒,唯有將雙腳扎進泥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看清“三農”問題的本質。心系“三農”,是“感同身受”的情感共鳴,源于對田間地頭的深情凝望,對灶臺炕沿的真切體察,對豐收喜悅與生計艱辛的深刻共情。只有走村入戶、體察民情,方能在丈量民生冷暖中讓決策有根基、政策有溫度、發展有共鳴,使“三農”工作始終與民心同頻共振。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新時代“三農”工作的實踐要求。如何把握這些實踐要求,使新時代“三農”工作更具規律性、創造性、實效性?
學好用好“千萬工程”經驗,因地制宜開展鄉村建設,聚焦現階段農民群眾需求強烈、能抓得住、抓幾年就能見到成效的重點實事,抓一件成一件,讓農民群眾可感可及、得到實惠。
——2024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強調
張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貫通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與黨的建設等方方面面,融世界觀與方法論于一體,為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
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相統一,保持“積小勝為大成”的歷史耐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遵循鄉村建設規律,著眼長遠謀定而后動。”鄉村振興非朝夕之功,既要錨定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2050年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遠景藍圖,科學布局制度框架、產業體系、生態路徑;又要聚焦當下農民急難愁盼、農村突出短板、農業關鍵瓶頸,從人居環境整治、糧食產能提升、防止返貧監測等具體任務入手,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穩扎穩打,善作善成,化量變為質變。唯有以長遠規劃統領階段性任務,以階段性任務支撐長遠目標,方能避免急功近利的“速成思維”,防止空談虛置的“紙上振興”,真正實現蹄疾步穩、久久為功,在接續奮斗中把宏偉藍圖一步步變為美好現實。
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統一,激活“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協同動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中央已經明確了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各地要解決好落地問題,制定出符合自身實際的實施方案”,“要發揮億萬農民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并善于總結基層的實踐創造,不斷完善頂層設計”。頂層設計提供方向引領和制度框架,確保農村改革不偏航、農業發展不走樣;基層探索則激發首創精神、積累鮮活經驗,為頂層設計提供實踐支撐,二者統一于“三農”工作的偉大實踐。“三權分置”“河長制”“千萬工程”等重大制度創新,源于基層探索、成于頂層設計、惠于億萬農民。要堅持“上下聯動、同頻共振”,在尊重基層首創精神中完善制度設計,在強化宏觀指導中激發微觀活力,讓頂層設計“接地氣”,讓基層探索“有方向”,在互動融合中實現政策落地有根、改革創新有魂、鄉村振興有力,走出一條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良性互動、相得益彰的中國式鄉村發展之路。
市場作用與政府作用相統一,構建“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良性互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要發揮政府在規劃引導、政策支持、市場監管、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是要尊重經濟規律,讓價格機制、競爭機制引導土地、資本、技術、數據、勞動力等要素自由流動、高效配置,激活農業經營主體的創造力;而政府則需在制度設計、公共服務、市場監管上積極作為,為市場運行“鋪路搭橋”“清障護航”。諸如在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政府明晰產權、搭建交易平臺,市場則通過流轉交易實現資源增值;在糧食安全領域,政府托底保障、穩定預期,市場則優化結構、提升效率。政府與市場協同發力,政府“有為”,讓市場更“有效”;市場“活躍”,讓政府更“精準”。要推動二者在活力與秩序、效率與公平、發展與安全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能。
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與適應發展階段相統一,踐行“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務實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快補齊農村發展和民生短板,讓億萬農民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能超越發展階段,不能提脫離實際的目標,更不能搞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群眾獲得感,源于切身利益的保障、生活品質的提升、發展成果的共享,必須聚焦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如就業增收、醫療教育、住房飲水、養老托幼等,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應。但同時,民生改善不能脫離發展階段盲目冒進,必須立足國情農情、財政承受力與鄉村發展實際,科學設定目標、合理配置資源、分步有序推進。在政策制定中既要有溫度、有力度,回應群眾急難愁盼;又要有節奏、有章法,契合發展階段的承載能力,在穩扎穩打中積小勝為大勝,在循序漸進中讓農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刻指出了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科學方法。應如何將這些工作方法運用到實踐中,不斷提升“三農”工作本領?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夯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政治責任,充分調動廣大黨員干部和農民群眾積極性,真抓實干、久久為功,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推動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朝著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扎實邁進。
——2024年12月17日至1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張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不僅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鮮明的價值理念,而且蘊含著科學的思維方法。
以戰略思維謀全局,錨定“三農”工作的歷史方位。“農為邦本,本固邦寧。”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審視“三農”問題,強調“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新時代“三農”工作必須跳出“就農業說農業,就農村談農村”的局限,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納入中國式現代化整體布局,將農業強國建設納入我國強國建設戰略體系,統籌城鄉融合發展,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學習運用戰略思維,必須胸懷“國之大者”,把“三農”工作放在實現共同富裕、維護國家安全、夯實執政根基的戰略高度來謀劃推進。
以歷史思維觀大勢,把握“三農”演進內在邏輯。“欲知大道,必先為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從歷史長周期把握“三農”問題,深刻指出“我國農村改革是從調整農民和土地的關系開啟的”。無論是農村土地制度的漸進式改革,還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都體現著“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推進”的歷史思維。這啟示我們,做好“三農”工作必須尊重歷史規律、汲取歷史智慧、保持歷史耐心。不能指望“畢其功于一役”,更不能“翻燒餅”“走回頭路”。學習運用歷史思維,要立足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農情,尊重農民主體地位,保持歷史定力,在接續奮斗中把宏偉藍圖變為現實圖景。
以創新思維破難題,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面對城鄉差距、要素市場分割等深層次矛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改革這一法寶”“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創新思維貫穿于“三農”工作的各領域,從“三權分置”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從數字鄉村到“千萬工程”迭代升級,無不體現創新思維的引領作用。學習運用創新思維,要鼓勵基層首創,寬容改革試錯,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模式創新協同發力。讓科技賦能農業,讓人才扎根鄉土,讓數據聯通城鄉,讓新產業新業態在田野上蓬勃生長。
以底線思維防風險,筑牢“三農”發展安全屏障。“備豫不虞,為國常道。”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這體現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極端氣候事件頻發,農村發展仍存短板,學習運用底線思維,需要增強風險預見性和處置力,健全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社會穩定等風險防控,確保“三農”壓艙石穩得住、農村基本盤守得牢。(記者 郝思斯)
- 2025-09-19以全周期理念加強民生領域治理
- 2025-09-19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激勵紀檢監察干部挺膺擔當 把偉大抗戰精神化作奮進動力
- 2025-09-19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中央指導組暨中央層面工作專班總結會議召開
- 2025-09-17中國紀檢監察報評論員文章丨深學細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 增強學思想悟思想用思想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