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繼中央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奔赴抗日戰場,南方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匯成又一道抗日洪流。
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新四軍在黨的領導下,馳騁大江南北,挺進華中敵后,浴血奮戰,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成為堅持華中敵后長期抗戰最重要的力量,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重大貢獻。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一首嘹亮軍歌,傳頌一支鐵軍永不磨滅的戰斗精神,譜寫一段氣壯山河的抗戰史詩。
如今,坐落于江蘇鹽城的新四軍紀念館,正門上“N4A”臂章的圖案熠熠生輝,展廳里“鐵軍忠魂”雕塑格外醒目,一張張照片、一份份史料、一件件文物,講述著新四軍浴血奮戰的光輝歷史。
新四軍被譽為“鐵軍”,因其是在險惡又復雜的環境里磨煉出來的,是在殘酷的戰爭中依靠頑強拼搏和英勇善戰打出來的。1938年6月,新四軍先遣支隊一部在鎮句公路韋崗附近伏擊日軍運輸車。經過半小時激戰,擊毀日軍汽車4輛,斃傷日軍20余人,繳獲長短槍10余支及日鈔7000余元,這是新四軍挺進江南的第一仗。
新四軍勇猛作戰,打擊了日軍囂張氣焰,鼓舞了人民抗戰的斗志,極大提升了這支鐵軍的威信和聲譽,為創建蘇南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在淪陷區挺起民族不屈脊梁。
視死如歸,是這支鐵軍的血性。1943年3月,新四軍三師七旅十九團二營四連82名勇士,為掩護黨委和群眾安全轉移,在劉老莊與1000余名日偽軍展開殊死搏斗。從拂曉到黃昏,戰士們子彈打完了用刺刀捅、刺刀捅彎了用槍托砸、槍托砸壞了用小鍬砍,最終寡不敵眾,全部壯烈殉國。
戰士們連續打退敵人5次進攻,斃敵170余人,傷敵200余人。這一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被譽為“我軍指戰員的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劉老莊82烈士以熱血和生命詮釋了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和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書寫了新四軍抗戰史冊上光輝的一頁。
生命不息,戰斗不止。在新四軍的歷史上,曾涌現出諸多如“劉老莊連”一樣的英雄的團體,如老虎團、鐵錘子團、大胡莊連、朱家崗英雄小鬼班、沙家浜連、浙東海防大隊等。新四軍將士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堅守了初心和使命擔當,組成了一支支“消滅不了的”英雄部隊。
絕境中能浴火重生,艱難時仍奮勇殺敵。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失去指揮官、被取消番號、主力部隊遭遇重創。烈士的鮮血激起抗日軍民更頑強的斗志。新四軍在黨的領導下,于江蘇鹽城重建軍部,靠著頑強意志、靈活打法,越戰越勇,打贏一場又一場勝仗,筑起“華中人民的長城”。
1944年,在著名的車橋戰役中,新四軍殲滅日軍大佐以下465人、偽軍483人,震動了日軍華中派遣軍司令部。車橋戰役打通了蘇中、蘇北、淮南與淮北地區的戰略聯系,實現了蘇中抗戰形勢的根本好轉。
正是抗日英烈們堅韌不屈、頑強戰斗,我們黨才能在敵后心臟地帶建立根據地,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才能在日、偽等內外夾擊中縱橫馳騁,終成燎原之勢。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抗日英烈們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筑長城、以前仆后繼赴國難,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抗戰期間,新四軍共進行了24600多次戰斗,斃傷俘日偽軍47萬多人,自身也付出傷亡8.2萬余人的重大犧牲。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這些英雄群體的無畏氣概,激勵無數中華兒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最終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鐵軍忠魂,穿越烽火,文物無言,歷史有聲。今天,248處抗戰遺址遍布鹽城上下,128個村鎮以烈士之名命名。這座鐫刻著紅色印記的英雄之城,沐浴在新時代春風里,傳承發揚新四軍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勇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劉芳源)
- 2025-08-01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領下續寫余村新蝶變 看,綠水青山變成了老百姓幸福靠山
- 2025-08-01蘭州新區:探索“室鎮”片區協作 提升辦案質效
- 2025-08-01以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縱深推進“三化”建設年行動
- 2025-08-01暢通問題線索收集渠道 甘肅深入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