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年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浙江省安吉縣余村努力修復生態,發展生態旅游,探索出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新路。游客正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石碑前拍照留念。

護林員汪苗青正在進行每日例行的巡護竹林工作。記者 沈東方 攝
“你來看,這種青綠色、比較細的是今年新長出來的;綠中帶黃的大概是4年生;發白的就是6年生,只有這樣的才可以砍下來賣。”夏日清晨的余村帶著些許悶熱,汪苗青在毛竹林里大步穿梭,他一邊撫摸著竹子,一邊向記者介紹毛竹“年齡”的門道。
從礦山的“炮工”,到擔任了14年的護林員,汪苗青的角色轉換之間,折射出安吉余村這座浙江小山村的生態蝶變。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安吉縣余村調研時指出:“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實際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深邃思想帶來生生不息的動能。20年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余村努力修復生態,發展生態旅游,探索出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新路。秦嶺深處、高原之巔、江河之畔,越來越多中國鄉村像余村一樣,把綠水青山變成了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以增綠牽引、靠護綠發展,小山村從“賣石頭”到“賣風景”
“大炮一聲震天響,黑煙灰塵霧茫茫。翠竹綠葉變顏色,白衣曬成黃衣裳。”
這首流行于當地的打油詩里,包含了汪苗青曾經的工種——“炮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余村人“靠山吃山”,開石礦、辦水泥廠,采礦業成為村里的支柱產業。
“從礦上下班回家,臉上都是灰,家里人都認不出是誰,桌面上積的灰都可以用手指寫出字來,甚至連地里的莊稼都種不活了。”余村原黨支部書記鮑新民向記者介紹,發展“石頭經濟”讓余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但粗放式發展模式帶來的后遺癥也日益突出。
2003年6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親自點題、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千萬工程”激起的時代浪花滋潤到浙江每一處,余村開始陸續關停石礦和水泥廠。
“關礦的時候其實壓力很大。沒有了礦場,老百姓沒地方打工賺錢;我們鼓勵大家發展旅游,但是生態底子太差,當時開了5家農家樂,最后只有一家堅持了下來。”鮑新民回憶,2005年,村里關閉了最后一家礦場,也陷入了“成長的煩惱”。
十字路口,舉旗定向。同年8月15日,習近平來到余村調研,充分肯定了余村的做法,表示“下決心關停礦山是高明之舉”,在這里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思路一開天地寬。這一關系文明興衰、人民福祉的發展理念,讓綠色從此成了余村發展的主色調。
2011年,余村啟動竹林修復工程,土生土長的余村人汪苗青成為首批護林員。他告訴記者,“在竹林開發中我們有個規矩:只能砍6年以上的竹子、不能砍新竹,村民們也都自覺地不再私砍濫伐,這都是對生態環境的守護。”
和汪苗青一樣,越來越多余村人守護起這片綠水青山。從拆除養豬場到道路拓寬,從污水治理到垃圾收集分類,余村嚴格按照景區標準來開展村莊整治。2018年,余村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游客紛至沓來。
“余村現在取得的成績證明,綠色發展的路子是正確的,路子選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2020年3月30日,時隔近15年,習近平總書記再赴安吉余村考察,對當地堅持綠色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和期許。他強調,希望鄉親們堅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保護好生態前提下,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把生態效益更好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在余村廣場上,矗立著一塊刻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石碑,見證著一個個“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生態實踐。
“對于我們余村人來說,這20年的變化可以用‘翻天覆地’這個詞來形容。”余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汪玉成介紹,2024年,余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205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1131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7.4萬元。“去年我們召開全村戶主大會,現場現金分紅316萬元,大家真正感受到了綠水青山帶來的紅利。”
以青山為媒、引青年入鄉,越來越高的“含青量”給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活力
“大家一直說鄉村需要年輕人,而我感受到的其實是年輕人更需要鄉村。”在安吉運營著健身房、茶館、咖啡店的“85后”青年陳喆,還有個特別的身份——余村首批“全球合伙人”。
青山敞開懷,青年入鄉來。2022年7月,余村推出了“全球合伙人”計劃,通過廣發英雄帖的形式招募全球英才,共建宜居宜業、共創共建的青年發展型鄉村。
“當時我在上海做品牌行銷工作已經十年了,在網上偶然刷到這個計劃。一個小鄉村怎么會發布這樣的招募令?我們團隊帶著好奇來實地走訪,結果真的看到很多年輕人在鄉村創業。”陳喆選定了一處由水泥廠改造而成的圖書館,在一樓開辦了國漫主題咖啡店,如今這里已成為熱門打卡地。
和陳喆一起來的年輕人,都在綠水青山間找到了創意的安身之處。他們之中,有人開起了鄉村小酒館,有人做起了文創郵局,有人聚焦于戶外運動……
“吸引我們留下來的,除了余村的自然風光,更多的是‘包容’二字,包括政府的包容、村民的包容,還有大自然的包容。”在陳喆看來,這是一種新的現代化的鄉村文明,年輕人帶著自己的創意資本來到鄉村,得到政策、土地等各方面的支持,因此創意才能不斷地開花結果。
綠意盎然的大型草坪、隨性擺放在室外的“大自然工位”,這里就是大余村青年人才社區核心啟動區——“青來集”。
作為“全球合伙人”計劃的組織者之一,大余村青年人才社區黨支部書記丁文文見證了青年入鄉的全過程。她向記者介紹,“從2022年到去年年底,累計在村青年1200余人,這個數字已經超越了余村本地村民的數量。合伙人項目約30個,新經濟項目也大約有30個,主要包括互聯網產業、文旅產業、智慧農業三大方向。”
當“新鄉人”遇上本村人,碰撞出雙向奔赴的有趣故事。村里的爺爺奶奶們第一次喝上了手沖咖啡,拍到了人生第一組時尚大片;而來自城市的青年們跟著村民學會了木匠手藝,還免費幫民宿老板們玩轉社交媒體……
在這過程中,“余村夜話”這一溝通方式慢慢形成了,不固定時間、不固定場地,旨在給合伙人、村民、政府負責人創造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我參加過好幾次夜話,這樣輕松交流的形式讓我受益匪淺。比如參加完全國兩會回村后,我就跟年輕人分享參會的體驗、各地的新鮮做法等,他們也會提出自己的問題。”作為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汪玉成表示,年輕人的創新理念讓自己大開眼界,也能聽到真實的訴求,更好地服務這些創業者。
綠色激發靈感,創意擁抱鄉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不僅是時代強音,也是我們每個年輕人正在實踐的事業。”丁文文說。
以黨建引領、從余村拓展,守護政治生態的“綠水青山”
“你們的游客中心為什么在鎮上而不是村里?”慕名來余村的游客常常有這樣的疑惑。
2022年11月,余村游客綜合服務中心從余村搬至天荒坪鎮的中心位置,揭牌啟用。從這里出發,可以到達山川鄉的“云上草原”、仙俠小鎮等余村周邊景區,給這些地區帶來了更多客流和發展機會。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如何跳出余村發展余村?
“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誕生地,余村有責任和使命帶動周邊村鎮共同發展。”天荒坪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許進京向記者介紹,2020年,天荒坪鎮統籌鎮區、余村,以及周邊山河、銀坑、馬吉、橫路4村,構建“1+1+4”的協同發展機制,幾個地方資源互補、抱團發展;2023年,安吉縣又提出了“大余村”概念,以余村村域為中心,聯動1鎮2鄉(天荒坪鎮、山川鄉、上墅鄉)24村聯建抱團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余村考察時強調,推動鄉村經濟、鄉村法治、鄉村文化、鄉村治理、鄉村生態、鄉村黨建全面強起來。
黨建引領布局成勢,鄉村振興子落棋活。許進京介紹,在大余村建設中,天荒坪鎮、山川鄉、上墅鄉黨委充分發揮黨建聯建優勢,組織24個村黨組織開展資源資產清查行動,梳理可開發或聯合開發的招商空間,將各村零散且利用率不高的土地資源通過流轉置換等方式進行有效整合,騰出發展空間8萬平方米,以余村50倍的空間布局一體推進區域發展。
行走在余村的不同角落,常常能看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考察團的身影,到訪者們臉上的表情既有欣賞也有好奇。
余村不可復制,但余村經驗值得推廣。“點綠成金”的新奇跡在全國各地上演,一條又一條由綠水青山通向金山銀山的大道被開辟出來。這個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而廣為人知的小山村,如今正成為中外交流生態文明建設經驗的重要窗口。
拓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對于實現共同富裕至關重要,守住政治生態的“綠水青山”同樣重要。
近年來,浙江省湖州市紀委監委聚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實,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護航生態文明建設政治監督,著力糾治貫徹落實中的偏差,嚴查破壞生態環境案件背后的失職失責、風腐交織問題。
安吉縣紀委監委編制包括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問題重點巡察、涉企生態獎補資金聯合監督等監督項目在內的年度生態監督重點工作清單,為精準監督執紀提供指引。去年以來,全縣生態領域累計立案15人,黨紀政務處分9人,運用第一種形態批評教育和處理25人,形成強有力震懾。
20年光陰刻下生態發展年輪。站在新起點,堅持黨建引領,加強監督保障,這個浙江小山村正與大江南北的萬千鄉村一道,續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新篇。(記者 沈東方 自浙江安吉報道)
- 2025-07-31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
- 2025-07-31聚焦離退環節監督 織密權力廉潔防線 破“旋轉門” 筑“防火墻”
- 2025-07-31理論視野 | 用好紅色資源 賡續紅色血脈
- 2025-07-31駐省委辦公廳紀檢監察組:推動廉潔文化建設 筑牢拒腐防變堤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