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端正城市發展指導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剖析了城市在人類生產生活中的作用,揭示了理想城市及其建設路徑。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城市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水平具有提升作用。他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強調:“城市已經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這個事實。”這表明城市的本質是人口與生產等要素的空間聚合體。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進一步闡述了城市在人類生產生活方面的優勢:有鐵路、運河和公路,挑選熟練工人的機會多,有顧客云集的市場和交易所等。正因為城市有諸多有利因素,因此“城市越大,定居到這里就越有利”。
馬克思恩格斯在揭露城市發展弊端的同時,描繪了關于理想城市的基本圖景。一方面,健康的基本生活資料保障是理想城市的必要條件。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揭示出人口過度集中、環境嚴重污染與生活資源匱乏等對公眾健康的損害,認為“大城市工人區的垃圾和死水洼對公共衛生造成最惡劣的后果”“一切可以保持清潔的手段都被剝奪了,水也被剝奪了”。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為居民提供健康的基本物質生活條件,進而有效規避上述城市發展弊端,是理想城市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理想城市的根本方向。城市作為人類社會分工發展到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在推動社會結構復雜化的同時,可能加劇人的片面性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深刻剖析了這一現象,指出“城鄉之間的對立是個人屈從于分工、屈從于他被迫從事的某種活動的最鮮明的反映,這種屈從把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城市動物,把另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鄉村動物,并且每天都重新產生二者利益之間的對立”。在《共產黨宣言》中,他們為克服人的局限指明了方向:“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一論斷不僅揭示出未來社會的本質特征,而且從根本上確立理想城市的建設原則——在物質生活充足、社會關系和諧與精神生活充盈的基礎上,促進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基于對城市發展規律的系統考察,馬克思恩格斯探討了建設城市的路徑。《共產黨宣言》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這一點放在城市發展中同樣重要。他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消滅城鄉之間的對立,是共同體的首要條件之一,這個條件又取決于許多物質前提,而且任何人一看就知道,這個條件單靠意志是不能實現的。”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城鄉問題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尚未達到充分成熟階段的一種表現形式,需要通過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才能得到解決。
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建設與改革進程中,始終將城市問題置于重要地位,在不同歷史階段形成關于城市發展的理論認識。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開始著手我們的建設事業,一步一步地學會管理城市,恢復和發展城市中的生產事業。”這一論述確立了接管城市之后的中心任務在于發展生產事業,為新中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指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鄧小平強調:“我們開始了城市改革的試驗。當然,農村這一套不能完全搬到城市,因為城市比農村復雜得多,它包括工業、商業、服務業,還包括科學、教育、文化等領域。”這一論斷揭示出城市改革的獨特性和系統性,強調必須結合城市自身特點探索符合其發展規律的改革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將城市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對城市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城市建設發展依靠誰、為了誰的根本問題,著力破解建設什么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的重大命題,為新時代城市發展建設定向領航,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新時代新征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奮力拼搏,城市工作必將開辟新局面,中國城市必將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張志恒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與傳播研究中心)
- 2025-07-21緊盯利益鏈條循線深挖 “查”上動真格 “治”上見真章
- 2025-07-21詩說廉語 | 政要昌明官要清
- 2025-07-21廣安觀潮 | 于“一枝一葉”間彰顯為民情懷
- 2025-07-21紀檢監察機關強化監督壓實責任 推動惠企政策落地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