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呂庚青 宋芳科 程健 劉姍 王星懿
在張掖大佛寺藏著一幅顛覆大眾認知的《西游記》故事壁畫——這里的豬八戒,不是小說里好吃懶做的模樣,反而是全程挑著沉重行李的勤勞擔當,而大眾印象中“挑擔”的沙僧,在壁畫里則負責牽護白龍馬。這幅明末清初的壁畫,用細膩的筆觸為豬八戒“正名”,也讓這座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的古寺,多了一層與經典故事交織的獨特文化魅力。
10月28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指導,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特別支持,甘肅省委網信辦、省文物局主辦,張掖、嘉峪關、酒泉市委網信辦與敦煌研究院、中國甘肅網、鳳凰網甘肅頻道共同承辦的“何以中國|壁畫里的中國·當AI遇見小飛天”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來到張掖大佛寺,在明清壁畫里看一段西游記的故事。

張掖大佛寺在漫長歲月里幾易其名,明清時期稱“弘仁寺”“寶覺寺”“宏仁寺”,民間則常叫它“甘州臥佛寺”“大寺”,如今已是集建筑、繪畫、磚雕等藝術于一體的佛教藝術博物館。

張掖大佛寺是西夏建筑藝術的瑰寶,整座寺院古建筑布局嚴謹,雄渾莊嚴,散發著獨特的地方特色與藝術魅力。寺內大佛殿內的壁畫,多創作于明清時期,總面積達530多平方米,內容涵蓋佛教故事、神話傳說、人物花鳥等,以獨特造型、精細線描、寫實風格,融合民族特色與地域文化,形成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而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這幅為豬八戒“重塑形象”的《西游記》故事壁畫。
這幅壁畫繪于大佛殿內大佛身后墻壁,色彩雖已斑駁,卻仍難掩其藝術價值,是大佛殿內時代較早、藝術水準極高的作品。它距地面高1.55米,上下兩端用墨線勾出邊欄,邊欄內繪纏枝牡丹點綴;《西游記》故事圖居于正中,殘長約4.4米,殘高約2.9米,面積約12.7平方米,壁畫前今塑有地藏王菩薩像一尊。壁畫由“取水子母河”“道昧放心猿”“大戰紅孩兒”等多個獨立故事組成,畫面里險山怪石、古木溪水、云霧火海錯落交織,而師徒四人的分工設定始終清晰:豬八戒挑行李、沙僧牽馬、孫悟空持金箍棒護送,這份“固定分工”讓豬八戒的勤勞形象貫穿全程。

更值得一提的是,張掖當地本就與《西游記》淵源深厚,為壁畫的“獨特設定”提供了文化土壤——境內有傳說中沙僧拜師的“流沙河”(今黑河一段),還有與豬八戒相關的“高老莊”遺址,這些地名早已將《西游記》融入當地文化血脈,也讓壁畫里的豬八戒形象更具在地性與說服力。
在“取水子母河”場景中,子母河水繞著崇山峻嶺流淌,河邊柳枝低垂。長途跋涉的唐僧師徒口渴難耐,唐僧站在樹下伸手催促打水,豬八戒穩穩蹲在河邊,一手拿缽舀水,還回頭與師父對話,神情專注又認真;一旁的孫悟空拄著金箍棒靠在樹丫間似在打盹,沙僧則牽著白龍馬悠閑觀望,三者對比之下,豬八戒的勤快愈發鮮明。

“道昧放心猿”情節里,唐僧念緊箍咒要趕走孫悟空,孫悟空跪地求饒,唐僧騎在馬上扭頭不理,沙僧牽著白龍馬快步想離開。唯有豬八戒,邁著穩健的步子挑著沉重行李,還偏過頭同情地看向孫悟空——沒有逃避,沒有抱怨,只默默扛下擔子,盡顯可靠。
“活人參果樹”場景中,孫悟空拔倒人參果樹后,豬八戒使出全身力氣抱住樹干扶正,孫悟空蹲地捧土,沙僧彎腰提桶澆水,唐僧合十觀望,觀音菩薩乘祥云前來灑下甘露。豬八戒緊繃的手臂、專注的神態,都在訴說他為團隊出力的擔當,全然不見“偷懶”的影子。

張掖大佛寺繪制這幅《西游記》壁畫,有說法認為是古寺斷了皇家供奉后,為吸引百姓前來、貼近大眾生活,才選擇繪制這類世俗故事。而這幅壁畫的價值,遠不止“吸引群眾”——它不僅是古代民間藝術的生動遺存,更用獨特的視角解讀《西游記》,讓“挑擔的豬八戒”成為打破刻板印象的文化符號。

當我們凝視壁畫里挑著行李的豬八戒,再聯想到張掖的“流沙河”“高老莊”,會發現這幅壁畫早已不是簡單的“故事再現”:它藏著張掖人對經典的別樣理解,讓地名傳說有了可視化載體,也讓千年后的我們,能透過斑駁色彩,觸摸到古代民間對“勤勞”“擔當”的樸素認同——原來經典角色的形象,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里,能有如此鮮活的“另一種可能”。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