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呂庚青 宋芳科 邵江梅 趙志富 馮睿棟 王星懿
“中國建筑中屬于中唐以前的現存實物大部分是磚石佛塔,我們對于木構的殿堂房舍知識十分貧乏,而敦煌壁畫中卻有從北魏至元數以千計、或大或小、各形各類、各式各樣的建造圖,無疑為中國建筑史填補了空白一章。”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的這番話,道破了敦煌壁畫對中國建筑史研究的獨特補綴價值。
10月31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指導,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特別支持,甘肅省委網信辦、省文物局主辦,張掖、嘉峪關、酒泉市委網信辦與敦煌研究院、中國甘肅網、鳳凰網甘肅頻道共同承辦的“何以中國|壁畫里的中國·當AI遇見小飛天”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走進敦煌研究院,采訪了解敦煌壁畫里的古建筑。

敦煌石窟遺存著公元4-14世紀一千年間的歷代壁畫,總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在這些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的壁畫里,建筑常作為經變畫與故事畫的背景存在:從巍峨肅穆的寺觀塔廟,到精巧雅致的亭臺園林,從彰顯禮制的皇宮祠堂,到充滿生活氣息的民間居所,跨越千年的建筑形象在此鮮活留存,為原本史料相對薄弱的建筑史段落,提供了直觀的視覺參照。

中華民族崇尚自然、追求天人一體,古代建筑多以土木為主要材質,本應是承載文化與歷史記憶的重要載體。但漫長歲月中的動蕩變遷,讓多數恢弘的木構建筑湮沒于時光,后人對中唐以前木構建筑的認知,常只能依賴文獻記載的文字推演,或遺址考古的碎片復原。敦煌壁畫的存在,恰好打破了這種局限——北魏時期的古樸厚重、隋代的規整對稱、唐代的恢弘大氣、五代的精巧細膩,再到元代的多元融合,不同朝代的建筑風格脈絡清晰,宛如一部立體的中國古代建筑“視覺圖鑒”,讓模糊的歷史細節變得具體可感。

壁畫中的建筑從不孤立存在,大多與山水、植物渾然一體:以天地山川為背景,在自然意境中展現人工營造的巧思,這與中國傳統美學“妙合自然”的理念高度契合。作為宗教石窟藝術,敦煌壁畫還通過建筑空間的藝術表達,為觀者營造出心靈棲息的氛圍——人們在欣賞建筑形制之美的同時,能感受到心靈的凈化與超越,這正契合了中國傳統美學以心靈提升為最高境界的追求。

尤其珍貴的是壁畫中留存的古代民居形象。現實里,民居因時代變遷快、建筑材質易損耗,元代以前的完整實物極少,后人對其的認知多依賴考古發掘的零星線索,難以拼湊出完整風貌。而敦煌壁畫為還原古代民居提供了關鍵素材:北魏的簡樸院落、隋代的規整布局、唐代的精巧裝飾,創作者為通俗傳播佛經義理,以民居為背景繪制日常生活情境——庭院里的勞作、屋檐下的閑談、院落中的嬉戲,這些滿溢人間煙火氣的細節,不僅展現了民居的實用功能,更讓當代人得以窺見古人鮮活的生活圖景,填補了民居建筑史研究的諸多細節空白。

如今,敦煌壁畫中的建筑圖像已轉化為實體展品與數字資源,從學術研究領域走向大眾視野。這些跨越千年的建筑形象,雖不能完全覆蓋中國建筑史的所有維度,卻精準補綴了其中史料薄弱的關鍵段落;它們不僅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禮儀制度、營造智慧與審美意趣,更成為連接古今的文化紐帶。在當代創作中,這些建筑形象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讓敦煌藝術的“海納百川、歷久彌新”,在建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持續綻放光彩。


- 2025-11-03何以中國·壁畫里的中國|西千佛洞:1600年崖壁上的“和”與“美”
- 2025-10-29【何以中國·壁畫里的中國】長圖|青磚繪世!千年河西走廊壁畫磚,藏著滿滿人間煙火氣
- 2025-10-29【小隴畫報·424期】張掖:深秋時節 雪降祁連成詩畫
- 2025-10-20隴拍客丨山丹:祁連山下300多萬斤黃參忙收獲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