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獎作家陳應松新作《天露灣》:書寫當代中國農民創業史

《天露灣》
湖北荊州市公安縣地處江漢平原,長江南岸,是荊江分洪區。這里的農耕文明異常發達,人們精耕細作,生活富庶安寧,被稱為夢里水鄉。千百年來,耕種的是五谷雜糧,稻麥黍稷。某一天,這片田野上驀然竄出了一種前所未聞的藤本植物,十多萬畝葡萄鋪天蓋地,氣勢磅礴。這些五顏六色、珠滑玉潤的漿果渾圓、飽滿、晶瑩、清香、甜蜜,深沉嚴肅的土地突然變得浪漫可人,搖曳生姿……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有幾個農民嘗試種葡萄,打破了長江以南不適合種葡萄的斷言,改寫了教科書,成為一個田野和土地的奇跡。如今,公安縣是“江南葡萄第一縣”,有十多萬畝葡萄,五六十個品種。每當夏天,田野上果實累累,萬紫千紅,葡萄大棚一望無邊。這讓家鄉在湖北荊州市公安縣的湖北作家、魯獎獲得者陳應松感到著迷和感動。這也是他近期推出的長篇小說《天露灣》的靈感源泉。
在《天露灣》中,荊州長江南岸天露湖邊有一個天露灣村。村支書洪家勝父子和鄉村能人金滿倉父女兩家人兩輩人,經過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難,創造了江南地區種植葡萄之奇跡。陳應松2019年起進行田野調查,2020年開始書寫,歷時兩年,《天露灣》這本以葡萄產業為背景,描寫兩代農民對土地情感的小說終于誕生。
“在這部小說中,我可以用八個字來總結我的心情:謳歌土地,贊美農民。”陳應松記憶中的鄉村曾是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土坯房、泥巴路、臉朝黃土背朝天和無休無止的勞作,挑糞、挖溝、鋤草、插秧……沒有一樣不是繁重的苦力。但在《天露灣》里,讀者看到的是敢于探索、勇于創新的新農民形象。
陳應松說:“對于作家而言,田野調查是一項必備的技能,只有真正到田野中、到生活中去行走,才會真切地感知到農民身上令人肅然起敬的品質。”
在后記中,陳應松感慨道:“大地不會老去,生活之樹常青。……有一天,我坐在公安縣葡萄種植第一人老陳的家門口,品嘗著這位‘甜蜜的挖掘者’種的葡萄,在他寬大的樓房前,看著浩蕩的田野上閃光的大棚,以及露天生長的碧綠葡萄,綠潮喧囂,沒有盡頭。葡萄成熟的芳香甜味彌漫在這片我曾經勞動的土地上,農民在這個時代是多么偉大,他們創造了幸福,也創造了一個關于種植的神話。”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實習生 蔣瑞堯
圖片由長江文藝出版社提供
- 2022-04-01如何更好地閱讀“世界文學”
- 2022-04-11《我的青海 我的雪原》:書寫動人援青故事
- 2022-04-13抒寫百萬移民的脫貧故事
- 2022-04-15《烏江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