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家屲遺韻
再次來到龐德故里,是在深秋的一個正午,村莊里泛著濃濃的炊煙味,踩著遍地的落葉,我們走進龐家屲。
放眼望去,小村寬敞潔凈的廣場上,龐德塑像正在矚目村莊,佑護著鄉民勤勞建設梓里。看,便利的南河橋,嶄新的路燈,新修的健身場,無處不在地訴說龐德故里的迷人美景,同行人的笑聲喚回了我的思緒,抬頭時新修的文昌亭已透過樹梢遠遠地呈現了:六柱,六角,翹檐,圓頂,六角文昌亭屬水泥結構構造,在紅、蘭、綠等幾種顏色裝飾下,形似木造,古樸典雅,正面兩柱貼著紅紙對聯:人敬神神佑人人神合家平安,心習文文修心心文聚成圣賢。頂部東側懸掛一黑底金字牌匾,看樣子是建亭的功德匾,其余內側都畫著花草。走出亭子,右側的斜坡上,龐德墓碑靜靜地矗立,相比之下,顯得多少有點寂寞,一塊今人立的水泥墓碑,到底能承載多少歲月的滄桑呢。亭子四周長滿樹,有槐樹、杏樹、龍果樹、丁香樹、核桃樹,遙想春夏之際,花香怡人,野果飄香,肯定是游人不絕吧。
陽光穿過樹梢,斑駁地灑在人們的臉上,在山林之間享受秋陽的愛撫,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沒有高樓的遮擋,沒有俗事的紛擾,和泥土的馨香來了個近距離的接觸,讓陽光無憂無慮的照射。此處的山路再沒有拓寬,還是陡峭小道,繼續上爬,登上兩個臺階,到了一個很大的草坪地,地上枯草連片,落著厚厚的樹葉,前方不遠處有一棵很大的核桃樹,虬枝突兀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這就是太平寺遺址。太平寺,始建于唐,毀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三尊佛像遷放于四門鎮北山的華嚴庵。在核桃樹北側的土崖下,靠放著大小不等的幾片青色殘碑,走過去蹲下來,仔細端詳上面字跡,依稀可辨,一塊上有汪世忠、陳文杰和孫建業等人名,另一塊上有圖案和一個月字,兩塊半圓形碑看似像一塊,靠近一看,字跡連接不上,這也符合史料記載遺存有古碑兩尊的史實。
向北走十多米,埂邊長著一棵杏樹,這就是龐德故里著名的紅杏樹。只見一枝平伸向空中,另一枝緊隨其后,更像伸出的一只手,努力想抓住,多像眷屬,一個追趕一個,也符合紅杏樹的寓意。
站在龐家屲環顧四周,眼前的南河水依舊邁著輕盈的步子,向東流去時一天天演繹著新的故事,猶如龐家屲,從古到今,心中到底有多少久遠的故事,惹得游人不絕,把多少的歡聲笑語留在了龐家屲。一年年,一天天,南河在奔騰,龐家屲在微笑,而來來往往的人們,在龐家屲的遺韻中慕名而來,盡興而去。
□毛韶子
相關新聞
- 2020-11-23蘭州鼓子漫談
- 2020-11-23又見敦煌
- 2020-11-19我總是描述不好故鄉——訪詩人郭曉琦
- 2020-11-19金城仲夏夜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