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謝曉玲
一臺臺電解槽面整齊排列,藍色的電解液在槽內緩緩流動,屋頂上的紅外線短路監測系統正實時掃描每一塊極板……深秋時節,記者在金川集團永昌銅業有限公司采訪時發現,巨大的廠房內只見機器繁忙,少有工人身影,沒有了傳統冶煉廠人頭攢動、高溫炙熱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井然有序的智能化場景。
在公司廠區,生產線上的“明星員工”——RGV智能運輸小車格外引人注目。
這些構造簡單卻功能強大的黃色小車,載著銅陽極板忙碌地穿梭往返,靈巧而輕便。“它連接著我們上游的冶煉環節和下游的電解環節,可以實現無人值守和智能運輸。”金川集團永昌銅業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任智順介紹道。
由RGV智能運輸小車串聯起來的,正是“十四五”時期兩項省列重大項目——金川銅冶煉工藝技術提升項目和金川集團40萬噸/年智能銅電解項目。
在這里,每分鐘產出5塊高純陰極銅,而人工成本卻降低了一半。
“40萬噸/年智能銅電解項目采用了行業領先的不銹鋼永久陰極電解工藝,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高,整個作業過程實現了智能控制,一線工人正從‘操作者’轉型為‘管理者’。”任智順指著整齊排列的電解槽面介紹說,“電解生產過程最怕短路,傳統生產線靠工人用手觸摸導電棒溫度判斷短路,現在我們有智能‘隱形衛士’守護,屋頂上的黑色紅外線探頭可完全覆蓋每塊極板,精準判斷短路燒板,將數據傳遞至提板機,精準定位處理短路極板。”
據介紹,這片智慧工廠的“神經中樞”深度聯通,基于工業以太網和智能化裝備技術調度著廠內所有設備,實現了從“原料進廠”到“成品出庫”的全流程無人化、智能化。
技術革命的成果,最終體現在實實在在的效益上——項目實物勞動生產率較傳統工藝提升40%以上;陰極銅單位產品綜合能耗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產出的陰極銅純度高達99.9935%以上,是市場上用于電線電纜、新能源電池生產的“緊俏貨”。
重大項目建設的高效推進,離不開地企融合的“雙向奔赴”。永昌縣與金川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以“鏈主企業帶縣域”模式打破壁壘。雙方建立定期會商、項目共推機制,攜手推進產業培育、園區共建。
“項目一期工程于去年6月通電試生產,當年達產達標;二期工程于今年2月投產,6月實現達產達標。”任智順說,“項目建設過程中,政府部門為我們幫辦手續,專班解決天然氣供應、供水供電、道路通信等難題。”
近年來,永昌縣全面推行“企業無事不打擾、企業有事不撒手”保障模式,大力推行“管家+保姆”服務模式。政府部門嚴格執行“一個項目、一套包抓班子、一個責任部門、一名服務專員、一個實施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
任智順感慨:“從荒地到智慧工廠,政府始終是‘金牌合伙人’。”
數據顯示,兩大項目全面達產后,不僅增加了金川集團的工業產值,更帶動了周邊人員的就業,將助力金昌市千億級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集群發展。
- 2025-10-18【甘快看】曾經河西走廊牧民轉場要闖多少關?AI還原風雪路
- 2025-10-18【甘快看】決勝收官“十四五” 爭先進位話發展 | 從身邊變化看這五年 涓涓清流向旱塬 水利工程潤民生
- 2025-10-18阿拉丁控股集團與甘肅省張掖市政府聯合啟動“甘青現代農業與文旅產業創新中心”
- 2025-10-18西部六省(區)衛生應急綜合演練在蘭州舉行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