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宋芳科 程健 趙志富
在祁連山麓與黑河之濱交匯的生態沃土上,張掖市甘州區人民檢察院正以法治力量勾勒出一幅生態保護與司法實踐深度融合的畫卷。
作為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核心區域,張掖境內綿延千里的祁連山與61.8萬畝黑河濕地共同構筑起獨特的生態體系,而甘州區檢察院以“綠色檢察”理念為指引,通過法律監督與創新實踐,探索出一條“懲治+修復+教育”的生態保護新路徑。
8月21日,由中央網信辦、司法部指導,甘肅省委網信辦、省司法廳主辦,中國甘肅網承辦的“沿著總書記的足跡,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張掖站走進黑河林場,采訪了解張掖探索涉林公益訴訟補種補植基地模式,依法保護生態環境的實踐。

近年來,甘州區檢察院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融入司法實踐,聚焦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的生態修復環節,構建起“法律監督+恢復性司法+社會化治理+多元化協作”的補植復綠模式。這一模式不僅強化了法律的威懾力,更通過制度創新讓受損生態得到有效修復,實現了法律效果、生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2021年,甘州區檢察院聯合區法院、公安、林草等部門及區青綠林草投資公司,在黑河林場建立涉林案件補植補造基地,針對違法行為人“無地補植”“管護缺位”等難題,通過簽訂代為履行協議、繳納補植費用等方式,確保生態修復責任落到實處。這一創新舉措讓法律懲罰與生態補償形成閉環,既依法追究違法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又通過專業化、集約化的管護機制,大幅提升補植苗木的成活率。

以臨澤縣公安局偵查終結、甘州區檢察院提起公訴的田愛林濫伐林木案為例,被告人違反森林法規定,濫伐林木248株、立木蓄積41.5282立方米。案件審查起訴期間,檢察院依據相關規定,按“1株樹20元×3倍”標準,督促田愛林繳納補植補造費用14880元。法院審理時,因被告人自愿認罪認罰且積極履行生態修復義務,最終以濫伐林木罪判處其有期徒刑二年、并處罰金2萬元。該案的處理充分體現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既嚴懲破壞生態的違法行為,又通過經濟補償與生態修復的柔性手段,引導違法行為人從“破壞者”轉變為“修復者”。
截至目前,涉林案件補種補植基地已代為補植苗木500余畝,昔日因濫伐、盜伐等行為受損的林地重新煥發生機。這一基地不僅是生態修復的實踐場,更成為集懲治、教育、修復于一體的法治教育基地——通過實地參觀、以案釋法,讓群眾直觀感受到破壞生態的法律后果,進一步強化“環境有價、損害擔責”的法治意識。

甘州區人民檢察院干警李文娟介紹,甘州區人民檢察院聯合甘州區林草局設立的涉林公益訴訟補種補植基地位于黑河林場,這座總面積6萬畝的人工林場,是張掖人民保護母親河,筑牢祁連山保護屏障的生動寫照。甘州區檢察院將涉林公益訴訟補種補植基地設在這里,希望通過法律引導喚醒公眾保護生態的意識。目前,該基地受理張掖境內所有涉林生態案件的補種補植,是司法保護生態的一扇窗口。
事實上,甘州區檢察院的探索并未止步于個案。下一步,該院將持續深化“綠色檢察”實踐,強化與林草、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的協作聯動,推動生態修復基地從“規模化”向“精細化”升級。通過建立生態修復效果評估機制、引入公益訴訟監督手段、拓展“補植復綠”至濕地保護、水資源治理等領域,持續織密生態法治保護網。

從祁連山麓到黑河之濱,從一株樹苗的補植到500畝林地的重生,甘州區檢察院以法律為筆、以行動為墨,正在書寫著新時代生態保護的檢察答卷。在這片承載著西部生態安全重任的土地上,法治的力量正讓青山更綠、讓綠水長流,為高質量發展筑牢堅實的綠色屏障。

- 2025-08-22e法耀隴原丨把司法陽光照進山丹馬場
- 2025-08-21e法耀隴原丨“流量”變“留量” 蘭州西固用免費WiFi解鎖普法新方式
- 2025-08-21e法耀隴原丨當心“抖音客服”陷阱!蘭州警方跨省追捕為民挽損
- 2025-08-19e法耀隴原|走進南梁話法治 解碼藏在“馬錫五審判”里的司法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