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wǎng)記者 呂庚青 孫珩力 程健
在挖掘機轟鳴,重型卡車穿梭往來的馬蓮灘村,曾被洪水肆虐的村莊正逐漸恢復秩序。道路通了,電來了,手機信號也強了……在緊張有序的重建隊伍中,一架不起眼的無人機已沿著河道盤旋了半小時。
路邊,甘肅省水電測繪一隊隊長陳利斌緊盯著顯示屏,一邊小心躲避著來往的重型車輛。“隊長,這里太危險了!大車不斷,擦碰一下都不得了。”隊員焦急提醒。“每個救援隊都在爭分奪秒,我們怎能因自己工作妨礙別人?這位置接收信號最好,你幫我多盯著點,飛機還有電,再飛一會兒!”陳利斌語氣堅定。
他正利用無人機對河道及沿線進行掃描,將其與災前衛(wèi)星圖進行精確比對,從而為榆中泥石流災害后的受災情況分析提供關鍵數(shù)據(jù)支撐。突然,陳利斌眉頭一緊,迅速將測量儀器裝進工具箱,果斷跳下河道:“快!無人機定位有偏差,需要人工建立校準坐標。公路上沒條件,沿河道找平地!”
隊員們聞聲而動,各自拿起坐標用具,沿河奔跑起來。“啊!”一聲驚呼傳來。陳利斌猛地回頭,只見一名隊員雙腳深陷河邊淤泥,動彈不得。他和其他隊員立刻沖過去,合力將人拉出險境。
“一定要注意安全!”陳利斌語氣凝重。“隊長,河邊能設坐標的平地太少了,我就想試試靠近水邊……”驚魂未定的隊員解釋道。當記者見到這支隊伍時,這樣緊張的工作場景已持續(xù)了整整七天。

如果說消防救援等隊伍是災區(qū)前線救死扶傷的“紅細胞”,那么陳利斌和他的測繪隊,就是為整個救援體系提供全局災情信息和專業(yè)判斷的“神經(jīng)中樞”。災情發(fā)生后,陳利斌所在的甘肅工程咨詢集團迅速啟動應急響應,組建以青年骨干為核心的“技術突擊隊”星夜馳援。
“作為水利水電院,我們核心任務是第一時間評估原有基礎設施狀況,精準預警次生災害風險,守護救援人員和群眾安全。”陳利斌深知肩頭重任,“在榆中災區(qū),最關乎全局安危的節(jié)點是上游水壩!一旦因山洪沖擊受損潰決,后果不堪設想。”
“我們的車剛到興隆山腳下就寸步難行了。但水壩安危系于一線,所有人立即攜帶器械,做好防水,徒步急行軍!”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和陳利斌一同帶著儀器第一時間進入災區(qū)的李志剛記憶猶新。洪水過后的山路泥濘不堪,舉步維艱。“看著經(jīng)驗豐富的老專家們拄著登山杖深一腳淺一腳地前行,我們青年突擊隊更要沖鋒在前!”
水壩位于地勢險要處,通往壩頂?shù)淖詈笠欢味钙聺窕y行。“實在走不穩(wěn),我們就手腳并用,幾乎是爬上去的,只為確保安全抵達。”陳利斌說。
歷經(jīng)數(shù)小時跋涉,突擊隊終于抵達壩頂。顧不得滿身泥漿和干渴,隊員們立刻投入對壩體的全方位測量與評估。

“萬幸,壩體無恙!”所有人懸著的心終于放下。然而,一口氣還未喘勻,后方緊急通知傳來:水壩下游多處居民供水管道破裂,災區(qū)飲水告急,急需突擊隊現(xiàn)場勘察,提出專業(yè)修復方案。
“水文工作有其特殊性,必須親臨現(xiàn)場,才能獲得最真實的數(shù)據(jù),給出最精準的方案。”李志剛沒有絲毫猶豫。剛經(jīng)歷攀登艱辛的隊員們,又深一腳淺一腳地滑下泥濘陡坡,向下游受損點趕去。
白天,運用無人機航測、RTK高精度定位等技術對損毀河道、水利設施、道路橋梁及周邊區(qū)域進行精細測繪;夜晚,返回駐地后,海量數(shù)據(jù)等待著他們的分析和計算,用于構建詳盡的數(shù)字化災情底圖,為災損評估和重建規(guī)劃描繪出清晰的“透明戰(zhàn)場”。

“剛來時,各救援力量對災情整體面貌掌握有限,我們必須爭分奪秒拿出報告。”李志剛撫摸著臉上濃密的胡茬笑道,“頭幾天,白天拼命跑現(xiàn)場,晚上通宵整理分析,刮胡子?哪顧得上啊!”
在滿目瘡痍的大地上,這群默默無聞的“水利哨兵”用腳步丈量災情,用數(shù)據(jù)撥開迷霧。他們手中的測繪儀,不僅勾勒著河道與堤壩的曲線,更描繪著災區(qū)重生的希望軌跡。當?shù)谝豢|晨光刺破云層,陳利斌、李志剛和隊員們又背起設備走向新的勘測點——在他們身后,無人機再次升空,電子地圖上的“透明戰(zhàn)場”正一寸寸變得更加清晰。
- 2025-08-1813省份攜手共創(chuàng)“風味集” “隴貨甘味”出省上“高速”
- 2025-08-18e法耀隴原|AI視頻 警惕“專屬幸運”數(shù)據(jù)畫像下的詐騙劇本殺
- 2025-08-18e法耀隴原|AI視頻 銅奔馬 “活” 了!一場硬核網(wǎng)絡安全守護戰(zhàn),操作帥炸!
- 2025-08-18【專題】“沿著總書記的足跡 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網(wǎng)絡主題宣傳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