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小英)全長7.8公里的“北京中軸線”,展現了中國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規劃傳統。在甘肅慶陽的南佐遺址,也發現了一條5000多年前的中軸線。
南佐遺址,地處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后官寨鎮南佐行政村,距今約4700-5100年,占地約600萬平方米,是商代以前黃河流域面積最大的聚落遺址,也是5000年前黃河中上游流域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都邑性聚落遺址。

大型夯土建筑區發掘區航拍
2021年6月開啟的第三輪考古發掘中,挖出了一個古國級區域文明中心。600多萬平方米的南佐都邑,相當于八個故宮的占地面積。30萬平方米的核心區域,更是和良渚古城遺址中心的莫角山臺城一樣大。

“九臺”包圍的核心區復原示意圖
南佐文物保護所工作人員張文譯介紹,南佐遺址的核心區由9座夯土臺及兩重壕溝圍成,面積約30萬平方米。在核心區發現了年代最早、布局最嚴整的宮城,宮城面積約10000平方米。宮城內有同時期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大型官殿建筑。“九臺”位于遺址中心,宮城位于“九臺”中心,主殿位于宮城中心,主殿內的大火壇位于主殿中心,整體坐北朝南。從主殿大堂后部的兩個頂梁柱中間向南即至主殿中門、宮城南門,構成大致南北向的中軸線,東西兩側的側室和壕溝均為對稱分布。其中心對稱、中軸對稱且主次分明、層層遞進的官殿格局,布局嚴整,前所未見。更為特殊的是南佐遺址的宮殿建筑中軸線有15度偏角,而非正南正北,專家推測里面可能包含了古人的特殊思想。
張文譯介紹,根據考古學家推測,如此嚴謹的中軸對稱布局,是一種將神權和區域王權緊密結合在一起、以區域王權為核心的建筑格局,開中國后世都城官殿建筑布局之先河,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南佐遺址出土的白陶帶蓋簋
如此大面積的都邑性聚落遺址,當初生活在南佐都邑(“南佐聚落”)的人口有多少,也引發了大家的猜想。
遺存的建筑提供了一個思路。南佐核心區有兩重環壕,也就是兩重的大水渠,總長5000米的環壕,寬度達到20米,深度大約10米。“估算兩重環壕工程的總土方量約75萬立方米,若兩個人一天完成1立方米土的工作量,那么需要5000人耗費大約1年時間。”張文譯介紹,考古專家估算過,如果動員每戶出1個勞動力,就是5000人。保守估計,這里應該生活著大約1—2萬人。
考古發掘中,該遺址還集中出土有大量形制獨特、做工精美的白陶、黑陶等陶器,有些還有可能是成套的祭祀禮器。祭祀區內,考古人員還發現了重達兩三百公斤火燒過的稻谷(“燎祭”,一種祭祀形式)遺存。
2021-2022年度南佐考古發掘負責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韓建業認為,南佐遺址可以和與同時代、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良渚古城遺址相提并論。
北京中軸線由古代皇家宮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遺存等五大類遺存共同組成。關于南佐遺址,除了“宮城區”、“九臺區”之外,手工作坊區等重要社會生活的功能區還未明確發現。中軸線上究竟還有什么?這里是5000年前的文明中心,抑或是遲到的“驚世”古國?與古史傳說中的黃帝部族又有何關系?目前第三輪考古發掘還在進行中,南佐還有很多疑問需要解答。(圖片均由南佐文物保護所提供)
- 2024-09-18【甘快看·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慶陽文化巡禮:博物館里的歷史對話與傳承創新
- 2024-09-18【甘快看】甘肅建科院歷史文物及古建筑保護成效顯著
- 2024-09-14第七屆馬家窯文化節9月26日開幕 洮河彩陶和光 文明互鑒共享
- 2024-09-14【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走進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 感受千年石刻瑰寶的永恒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