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古道今】
孔子感嘆了一句“沒有人知道我呀”,子貢就問“為什么呢”,孔子回答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楊伯峻先生將此句譯為:不怨恨天,不責備人,學習一些平常的知識,卻透徹了解很高的道理。知道我的,只是天吧。
日本漢學家宇野哲人《論語讀本》把孔子這句話演繹了一大段:“做與眾不同的事情,便被認為是了不起的人,這種人自然會被人知道,但是老夫并沒有做過那種事情。幸運或不幸運乃天命所定,老夫即便不幸運,也安然以對,不會怨天;受到任用或者舍棄,這都是人的緣故,老夫雖然被舍棄沒有受到任用,但也不會責備別人。不過,老夫平日會追求學習淺近的人事,探知尚未掌握的道理,去踐行尚未踐行的事,如此循序漸進,自然會到達高明的境界。老夫沒有做與眾不同的事情以抬高自己,所以人們不了解我,獨有天在冥冥之中看到了,并從而了解了老夫啊!”雖然是連揣摩帶想象,但總體上說得還算透徹。
朱熹《論語集注》對“不怨天,不尤人”的理解要簡潔得多,也深刻得多:“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荀子·榮辱》則更進一層:“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能夠看清自己的人就不會去埋怨別人,那么埋怨誰呢,當然是埋怨自己了;能夠知道自己命運的人就不會怪罪于天,那么怪罪誰呢,當然是怪罪自己了。后世則反“不怨天,不尤人”之意,而以“怨天尤人”為典,形容遇到不稱心的事情,或者事情不順利的時候,一味埋怨天,一味責怪別人。言外之意,就是不從主觀上找原因,不在自己身上找問題。宋人李昌齡《太上感應篇》:“苛虐其下,恐嚇于他。怨天尤人,呵風罵雨。”
孔子一生都在為實現自己的主張而奔波,但幾乎是四處碰壁,但他仍然主張“不怨天,不尤人”。他的得意門生曾參則主張自我反思:“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責天怪地,不如反省自己。
(尚之)
【草木清芬】


名稱:清香藤
分布:隴南
簡介:清香藤,常綠攀援灌木。花期4-5月,果期8-9月。花潔白素雅,可在小型棚架、花架、墻邊或山石旁栽培觀賞。根、莖藥用,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涼血解毒的功效。
(植物資料由西北師范大學白增福、陳學林提供)
- 2025-11-19甘肅公航旅集團監察專員辦組織編寫的《國有企業預防職務犯罪實務參考》一書出版
- 2025-11-19聚焦民生痛點難點因地制宜開展整治 把“關鍵小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 2025-11-19蘭州交通大學舉辦“廉韻清風” 文化創意大賽作品展
- 2025-11-18半途而廢 | 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