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衡陽歷史館于2021年6月25日開館,由黨史展覽館、黨風黨紀展覽館、黨史學習教育交互體驗館等組成。衡陽黨史館以“只要主義真”為核心主題,通過實物、展品、圖片、多媒體、創作畫、互動場景等全方位展示建黨一百多年來衡陽的光輝歷史與奮斗歷程。

黨員干部在衡陽黨史館黨風黨紀展覽館內參觀學習。王昊宇 攝

衡陽黨史館內的蕭石月雕塑。湖南省衡陽市紀委監委供圖
開欄的話
革命紀念館是歷史的見證,是精神的豐碑。每一件文物、每一處展陳,都承載著我們黨篳路藍縷、砥礪前行的光輝印記,蘊含著革命先輩廉潔奉公、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即日起,本報推出“走進革命紀念館”欄目,通過走進一座座革命紀念館,走進一個個黨史故事,重溫革命先輩們的初心與信仰,感悟紅色文化中的廉潔基因。讓我們在歷史的回望中汲取力量,在精神的傳承中涵養正氣,以史為鑒,以廉為本,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初春時節,走進衡陽黨史館,步入序廳,映入眼簾的是銅鑄的《共產黨宣言》翻譯本雕刻。1920年2月,陳望道在家里潛心翻譯《共產黨宣言》時,把粽子蘸著墨汁吃掉卻渾然不覺,還說:“夠甜,夠甜的了!”趣事背后,彰顯出中國的共產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救國真理的渴求,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述這一故事時,曾講過一句話:“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如今,“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也成為了衡陽黨史館最經典、最鮮活的“必講故事”。
《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傳到衡陽后,衡陽先進的民主主義者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向舊道德、舊思想、舊文化宣戰。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的進步學生蔣先云、唐鑒、黃靜源等發起組建了愛國進步團體——學友互助會,之后改造為“心社”,在衡陽及湘南各縣開設文化書社,售賣《共產黨宣言》《科學社會主義》等進步書刊,使馬克思主義迅速“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當地許多進步群眾和熱血青年矢志奮斗的精神支柱。
在交互體驗館里,一群學生正津津有味地觀看《夏明翰的最后三天》沉浸式情景劇,情景劇中“夏明翰的眼鏡”特別引人注目。夏明翰祖籍是衡陽縣洪市禮梓山,是毛澤東、何叔衡親自發展的共產黨員,1928年3月在任湖北省委委員時,遭叛徒出賣被捕,在就義前寫下了“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這首氣壯山河的就義詩。夏明翰戴的這副看起來普普通通的眼鏡,是他在馬日事變后化裝外出用的眼鏡,幫助他多次躲過抓捕。這副眼鏡也是其犧牲前身上最值錢的物件,彰顯了他的清廉品格,承載著他對黨的赤膽忠心。
理想之光不滅,信念之火永燃。2009年,夏明翰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英勇奮斗,成千上萬的烈士為了這個理想獻出了寶貴生命。‘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這些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誓言生動表達了共產黨人對遠大理想的堅貞。”
“住在信箱里的人”
在衡陽黨史館里,陳列著一個綠色郵筒,這個郵筒見證著衡陽核工業的光輝歷史,銘記著衡陽272廠工人為了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感人故事。衡陽是核工業功勛城市,為“原子彈”和“氫彈”的鈾提煉立下汗馬功勞,被稱為中國鈾城。“二五”期間,國家在衡陽布局核工業建設項目,鄧小平同志親自選址衡陽,在核工業初期的“五廠三礦”中,衡陽占據一廠(272廠)一礦(712礦),高峰時有3萬余人從事核工業工作。
核工業建設在當時是一項保密工程,建設者們來272廠時,上不告父母,下不語妻兒。沒有人知道他們去了哪兒,去干什么。他們來到衡陽后,與家人唯一的聯系渠道就是這個信箱。因此,這些核工業人就被稱為“住在信箱里的人”。在缺水、缺電、住草坪、睡通鋪的艱苦條件下,他們懷著獻身第一代核工業原料加工事業的豪情壯志,為建設祖國強大國防,早日實現共產主義目標而夜以繼日地工作,無私無畏地奉獻。
周裕常是核工業水冶純化專家,1960年底從北京第二機械工業部調到衡陽272廠。啟程到衡陽前,周裕常蜜月還沒有度完,他對妻子說:“我要出趟遠差,到了之后,我會給你寫信。”到了272廠,稍稍安頓下來后,他就給妻子寫信,按照紀律,不準談工作,不準說地點,只留了信箱號碼。當時,272廠建設工地上的生活用水,要靠拉水車從很遠的地方運來。一天早晨,周裕常照例拎著水桶去取水點接水。在路上,他突然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一下就愣住了,那人竟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新婚妻子。此時,妻子也認出了丈夫周裕常,“哐當”一聲,她手中的水壺掉在地上,喊了一聲“裕常”,淚水頓時奪眶而出,兩人緊緊抱在一起,又哭又笑。原來,三個月前,妻子在回信中提到,組織上要她出一次差,至于到哪兒去,出差干什么事,都沒說。周裕常怎么也沒有想到,妻子出差也跑到衡陽來了,都住到同一個“信箱”里來了。
正是因為有了這么一群“住在信箱里的人”舍小家為大家,堅信共產主義,矢志不渝奮斗,才筑起了“兩彈一星”不朽的豐碑,鑄就了新中國安全屏障的銅墻鐵壁。
用生命詮釋忠誠信仰
除了黨史展陳外,衡陽黨史館還設有一座專門的“衡陽黨風黨紀展覽館”。該館由序廳和“篳路藍縷,因黨而生”“披荊斬棘,為黨而戰”“乘風破浪,向黨而強”“初心不改,護黨而興”“引以為戒,警鐘長鳴”“廉潤初心,衡岳風清”六個展區組成,通過沉浸式、互動式場景以及雕塑、繪畫、多媒體等表現形式,全面展示衡陽紀檢監察工作歷程、廉潔文化建設成果,引導參觀者涵養清風、弘揚正氣。
在黨風黨紀展覽館里,矗立著一座“蕭石月雕塑”。蕭石月是衡陽常寧人,他出身富裕家庭,但在國家受難、人民受苦受窮的舊中國,毅然選擇了為人民謀幸福、為國家謀富強的艱難革命道路。
1922年,蕭石月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維護工人的切身利益,他和其他黨員一起組織工人與資本家進行了反對無理裁減工人、要求加薪等一系列斗爭,并在長沙組織許多工運活動,成為湖南工人運動的領導人。
1927年5月,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在此次代表大會上,蕭石月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會候補委員。不久,“馬日事變”發生,蕭石月接到“將各縣工農武裝集中起來向長沙進攻”的命令,于5月28日率錫礦山工人糾察隊到湘潭會師,途經安化藍田,突遭國民黨許克祥部伏擊,獻出年輕生命,時年27歲。《常寧英烈》記載:“在敵眾我寡、突圍無望的情況下,蕭石月揮舞雙槍擊倒了幾個妄圖活捉自己的敵兵,在剩下最后一顆子彈時,掉轉槍口對準了自己的胸膛……”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有王荷波、楊匏安、許白昊、張佐臣、劉峻山、周振聲、蔡以忱,候補委員有楊培森、蕭石月、阮嘯仙。他們在殘酷的斗爭環境中,在敵人的嚴刑拷打與非人折磨面前,在高官厚祿的利誘與梟首斷命的恐嚇下,在槍林彈雨出生入死的戰斗中,無一人叛變投敵。十名中央監察委員會成員中八人犧牲,一人在黨組織被破壞后失蹤,只有一人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他們用鮮血書寫英雄史詩,用生命詮釋忠誠信仰,是中國共產黨優秀的領導干部,是鐵骨錚錚的人民英雄。
在“蕭石月雕塑”前,一批又一批觀眾在此駐足瞻仰,聆聽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成員的英雄故事,從先輩先烈的英雄事跡、高尚情操中汲取營養、智慧和力量。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衡陽黨史館堅持用黨的歷史教育人、啟迪人、感化人、鼓舞人,從“只要主義真”中感悟思想偉力,從黨史中汲取奮進力量,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中建功立業。(劉清華)
- 2025-02-20時代專論 | 堅定信心恒心決心打好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總體戰
- 2025-02-20“周五下班去中國” “組團‘打卡’中國年” “China Travel”為何持續升溫
- 2025-02-20涇川:從嚴“查糾治”推進作風建設常態長效
- 2025-02-20清風為伴產業興 | 橙香溢滿致富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