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白楊
在隴南市成縣拋沙鎮豐泉村的魚竅峽峽谷中,一方鐫刻于東漢建寧四年(公元171年)的摩崖石刻靜靜矗立。歷經1850余年風雨侵蝕,它依舊壁立原址、字字完好,這便是被譽為“漢三頌”之首的《西狹頌》。如今,這方集書法藝術、歷史史料與文學價值于一身的文化瑰寶,正借助文旅融合的東風,在西狹頌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的滋養下煥發新生,成為陜甘川“金三角”地帶文旅發展的閃亮名片。
西狹頌景區在成縣縣城以西13公里,地處秦文化、隴原文化與巴蜀文化的交匯之地。這里曾是古棧道的重要節點,也是連接陰平道、褒斜道、祁山道的交通要沖。景區內喀斯特地貌奇特,青山對峙間清流奔湍,瀑、湍、池、潭串聯成線,“清泉石上流”的詩意景致與廊橋、闕門、古棧遺址等20多處人文景觀相映成趣,自然之美與人文之韻在此完美交融。而景區的核心魅力,無疑是那方“凸”字形的《西狹頌》摩崖石刻。
作為“漢三頌”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作品,《西狹頌》全文385字無一字缺失,196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方石刻本名《惠安西表》,由北宋學者歐陽修最早著錄研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取正文“西狹”二字定名,沿用至今。石刻分為四字篆額、正文、小字題名和五瑞圖四部分,堪稱集多重價值于一體的文化奇跡。
在書法史上,《西狹頌》被譽為“漢隸正則”。梁啟超贊其“雄邁而靜穆”,日本學者稱其為“漢隸的正宗”。其隸書風格獨特,隸中帶篆、隸中帶楷,上承先秦小篆,下啟晉唐楷書,“蠶頭燕尾,一波三折”的筆法盡顯漢代書法的鼎盛氣象。更為難得的是,小字題名中明確記載“從史位下辨道仇靖字漢德書文”,證實撰文、丹書、雕刻均出自小吏仇靖之手,不僅開創了摩崖石刻作者落款的先河,更讓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古代文人成為后世書林敬仰的典范。
文學與史料價值同樣讓《西狹頌》熠熠生輝。碑文表頌兼備,既記述了武都郡太守李翕率民修建西狹棧道的艱辛歷程,也頌揚了他勵精圖治、造福一方的德政,兼具詩的韻味與文的宏旨,是研究東漢政治、經濟、交通的重要史料。而石刻旁的“五瑞圖”——黃龍、白鹿、嘉禾、木連理、甘露降,以簡筆畫的形式呼應碑文,既體現了儒家“天人感應”的思想,也成為中國圖文并茂摩崖石刻的孤例,堪稱中國簡筆畫的鼻祖。
近年來,西狹頌景區以《西狹頌》文化為核心,打造“漢隸文化研學+NPC(非玩家角色)沉浸體驗”的特色運營模式,推動文旅融合向縱深發展。景區精心設計研學線路,讓游客近距離感受漢隸書法的魅力;漢服體驗累計超千人次,拓片體驗突破3000人次,成為青少年感受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地。在宣傳推廣上,景區構建“官方平臺+新媒體矩陣+外部聯動”的立體體系,借助抖音、美團等線上平臺引流,深化與旅行社的線路合作,形成“線上+線下”聯動的客源體系。
與此同時,景區建立完善的投訴快速響應與閉環處理機制,游客滿意度持續保持在95%以上。多元均衡的消費業態更讓景區活力倍增。截至2025年10月31日,景區票務總收入達210.97萬元,其中基礎票類收入122.75萬元,線上平臺售票收入76.63萬元,旅行社及團隊接待收入11.59萬元;二次消費總收入36.96萬元,蜜雪冰城飲品銷售、擺渡車服務、特色農產品銷售等品類表現突出,文創產品、漢服館租賃等文化消費業態也逐步興起,實現了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贏。
- 2025-11-04新文旅電影《亭亭鳳凰臺》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行
- 2025-10-27“從昆侖到秦嶺:人類學視域下的昆侖文學創作全國學術研討會”在商洛學院召開
- 2025-10-21血肉筑堤,歌舞傳情——《黃河安瀾》的史詩書寫與情感表達
- 2025-10-21“黃河安瀾”:書寫新時代甘肅黃河文化新篇章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