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打開眼界
2000多年前 甘肅一位老中醫的行醫札


甘肅省博物館館藏醫藥簡牘
中華醫學與中華文化一樣,歷經數千年而光輝璀璨依舊,永遠富有生命力,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為之驕傲!
留名青史的中醫名家自托名編著《黃帝內經》的華夏民族祖先黃帝算起,我們知道的還有扁鵲、張仲景、華佗、李時珍等等,這些名醫或留下妙手回春的行醫記載,或留下中醫理論及診療方法,或寫下醫學、藥物學皇皇巨著。聞名古今的神醫能有幾人,行走江湖沒留名的民間郎中才是給老百姓療傷治病的醫者主流。留名青史的中醫大家便是有著作傳世,也只留存于白紙黑字的史冊當中,他們行醫的痕跡卻早湮沒無存了。在甘肅河西地區,卻有一位民間老中醫的行醫札記穿越千年時光留存了下來,這便是聞名于世的東漢“醫藥簡”。
1972年11月,武威城郊柏樹鄉的農民在旱攤坡興修水利時發現了一座古墓,經考證這是座東漢早期的墓葬,墓主人是位老年醫者,這位懸壺濟世一生的老中醫真是位敬業的醫者,在他的隨葬品中人們發現了一批珍貴的醫藥簡牘。這些醫藥簡牘共計92枚,其中木簡78枚,木牘14枚。簡書內容豐富,抄錄的都是當時的驗方,保存完整和比較完整的醫藥方有30多個,涉及內科、外科、婦科、五官科、針灸科等,處方中所列藥物近百味。有些藥方還詳細記載了病名、病狀、藥物、劑量、制藥方法、服藥時間、用藥方式、針灸穴位以及注意事項等。這些簡牘應是這位老中醫多年行醫的經驗和有效方劑的真實記錄。從簡文的整個內容來看,這批“醫藥簡”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醫學“辨證施治”的原則,并將這一原則具體運用到了臨床上;在藥物學方面,簡文中所載藥物較《神農本草經》有所發展,而且這些藥物的性能在當時已被人們掌握。
東漢“醫藥簡”是繼湖南馬王堆漢墓帛書之后又一批研究漢代醫學的重要史料。“醫藥簡”的醫學史料價值自不待言,但這也只是它價值的一方面,對書法愛好者來說,它對書法界的價值似乎遠遠大于對醫學界的價值,這些醫藥簡牘用漢隸或章草書寫,書體自然流暢,古雅秀麗,字里行間閃爍著一種動態美,是漢簡中的絕妙佳作。“醫藥簡”以書法國寶的身份受到全球書法愛好者的推崇,多次漂洋過海出境展出。 文/陳芊
相關新聞
- 2020-03-09簡牘有關的 字詞趣釋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